电路分析1-单电池点亮白光LED

这是来自杂志Practial Electronics 202109期的文章《Night Keeper Lighthouse》中的电路图。这是一个简单的小电子玩具制作项目,电路的目的就是使用单一节AA或AAA电池(1.5V)驱动白光LED并使其定时闪烁,模拟灯塔的效果。

 

首先我们知道白光LED的典型额定正向电压在3-5V之间,而实际上小的白光LED管在2.5V左右就开始发光,亮度是随电压增大而增大。通常用的电路中会使用充电泵IC来把电池的电压升高来达到驱动单个或多个白光LED,如便携设备里的背光LED驱动。而文章中的电路则是为了制作简单使用一个经典的互补式振荡器来达到升压的目的。

当电源接通后1.5V通过10KΩ电阻加载到白光LED1正极,因电压不足,LED1不会发亮,同时100uF的电解电容会在充电慢慢到达电池电压1.5V。这时三极管Q1Q2不在导通状态,1.5V通过10MΩ电阻加载到Q1的基极,因基极还接了一个330nF,所以基极电压不会一下子到达导通电压,而是缓慢充电上升。当Q1基极达到0.6V之上时,Q1会导通,Q1导通则会导致Q2基极电压下降并使Q2导通,Q2的导通会使得100uF电解电容负极突然升高到1.5V,得到一个脉冲电压,这样使得电池和电解电容形成串连,这时电解电容的正极电压是两者电压的叠加达到差不多3V,从而使得LED1发光。LED1发光后,因有330nF,Q1基极电压不会一下跌到0.6V以下,而会经过一定时间。一旦Q1基级电压跌到0.6V以下,Q1Q2会截止,100uF负极电压跌到0V。LED1停止发光。下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常见放大器类型

A类放大器

A类放大器(Class A),也称为甲类放大器,输出始终偏置在导通状态,在无信号输入时仍需导通输出电流,相当于一个电流源。A类放大器是工作在线性区域的,也就是整个输入波形会被放大输出,所以失真率低。其工作特点也注定了它发热量大、效率低,通常只有30%左右。虽然效率不高,但失真率极低,人们也热衷于把它用到高保真音响系统中,常见于胆机及甲类功放。

B类放大器

B类放大器(Class B),也称为乙类放大器,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正向偏置的管子导通,负向的的管子关闭,信号负半周时负向偏置的管子导通,正向的管子关闭,工作方式为推挽式,在同一时刻只有半边管子工作,所以电路的效率大约为50%。因为晶体管基极导通需要一个电压一般是0.7V和-0.7V,这样电路的上下臂会产生一个死区,在输入波形的正负半周交替的中间点附近会无法输出,所以B类放大器会产生一个交越失真。也正因如此这类放大器不适合用于音频放大器。

AB类放大器

为了克服A类效率低和B类的交越失真,工程师又发明了AB类放大器(ClassAB),也就是结合A类和B类的特点,在B类的基础上改进其电路上下臂的偏置点,让其在信号正负半周交替点附近上下臂电路会同时导通工作,尽可能的消除交越失真。AB类放大器同时具有A类的线性度和B类的效率高,其效率在50%-60%左右,所以被广泛用于音频放大器中。

C类放大器

C类放大器(ClassC),也称为丙类放大器、谐振放大器。和A、B、AB类不一样的是它不是线性放大器。线性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幅度、相位与输入信号的幅度、相位呈线性相关。C类放大器属于非线性放大器,因工作点偏置严重,静态时处于截止状态,在输入正弦信号时一半以上的周期电路都是在截止状态。C类放大器效率在80%左右,但输出信号失真严重,不适合用于音频放大电路。集电极增加LC输出谐振回路,通常用于振荡、射频放大电路。

D类放大器

D类放大器(ClassD)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上述几种放大器的电路,出现于60年代,但受限于器件性能的限制,直到近些年MOSFET普及才得到很好的发展。它是一种非线性开关放大器,理论上可以达到100%的转换效率,其功耗主要来自于功率管的导通阻抗,因此可以做到极小的体积和良好的散热性,现在被广泛用于便捷或车载音响系统。早期的D类放大器使用PWM调制器进行信号的调制,现在的D类放大器会使用多种调制器拓扑结构,最基本的组合就是PWM脉宽调制加三角波振荡器。上图是一个基本的半桥式D类放大器结构图以及输入输出信号示意图。

上图是这几种放大器的比较图。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波形

在电子电路中,我们经常需要产生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形状或不同频率的波形做为信号波形,如正弦波、方波、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等等。这些波形通常会被用于时钟信号、触发脉冲、定时信号等等。

所谓波形,就是电压或电流随时间变化的直观表示。通常是以时间做为基准的X轴,电压或电流随时间t变化的大小数值则在Y轴表示,这样在一段时间所形成的图形,就是波形。波形的类型很多,按其在坐标轴上的表现,实际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组。

1.单向波形:这些波形只会出现在零轴之上或零轴之下,不跨越零轴点。如方波时钟脉冲信号 ,通常使用时电压只出现于0V之上,而不会使用负电压。

2.双向波形:这些波形会交替穿过零轴线,出现于Y轴的正负方向上。这样的波形也可以称为交替波形。如市电的正弦波,就是这样的交替波形,电压变化交替出现于Y轴正负方向 。

波形的三个特征:

周期:波形从开始到结束、重复自身所用的时间,单位一般是用秒。这个值也是正弦波的周期时间T或方波的脉冲宽度。

频率:波形在一秒内重复自身的次数,(  ƒ = 1/T  ),单位是赫兹(Hz)。

幅度:以电压伏特或电流安培为单位测量的信号波形的幅度或强度。

周期和频率互为倒数,所以波形的频率越高,周期时间越短,反过来看就是周期越长,频率越低。

ƒ以赫兹为单位,T以秒为单位。1Hz为1秒一个周期,1Hz是个很小的值,为了表示波形的周期数量级,通常加入下面的前缀符来表示。

Definition含义(前缀) Written as 写法(读法) Time Period 周期时间值
Thousand 千 (Kilo) kHz (千赫) 1ms(1毫秒)
Million 百万(Mega) MHz(兆赫) 1us(1微秒)
Billion 十亿(Giga) GHz(吉赫兹) 1ns(1纳秒)
Trillion 万亿(Tera) THz(太赫兹) 1ps(1皮秒)

正弦波 Sine Wave

正弦波的波形如上图,在不同的幅度和不同周期下波形会不一样。它的一个周期包括了正负半周,周期时间单位(T)可以是秒(s)、毫秒(ms)、微秒(us)和纳秒(ns)等。对于正弦波还可以用度数或弧度来表示周期。一个完整的周期等于  360 o ( T =  360 o ) 或以弧度表示为2π ( T = 2π ),那么可以说  2π 弧度 =  360 o 。

方波 Square Wave

方波是一种对称、每半个周期时间是相同的波形,与具有平滑上升和下降波形的正弦波不一样,方波在正负峰值处有圆角,具有非常陡峭的上下升沿,顶部和底部平坦。当用于数字电路时,正脉冲宽度时间称为周期的“占空比”,方波波形的正(ON)时间等于负(OFF)时间是一致的,所以占空比是50%。方波常用于电路中的时钟和定时控制信号 。根据下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尝试计算一下方波的频率,当一个方波的脉冲宽度为10ms,因为占空比为50%,那么周期就为10ms+10ms=20ms,频率=1/T=1s/20ms=50Hz。

矩形波 Rectangular Wave
和上面的方形所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对称的,属于“非对称”波形,周期内的2个脉冲宽度不一样。方波应该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矩形波。矩形波有时也可以用正脉冲宽度和占空比来表示。如脉宽为10ms,占空比为25%,也就是说这个波形周期T为10ms(25%)+30ms(75%),那么频率就是1/T=1s/40ms=25Hz。矩形波可以用于各种控制电路上,最典型的可以是通过调节占空比来调节电压或频率等的PWM脉宽调制电路。

脉冲 Pulse
脉冲也称脉波或脉冲波(pulse wave),波形和方波和矩形波形式上本无太大的区别,只是脉冲可以单个或以脉冲串形式被使用。脉冲波的形状是周期的“Mark-to-Space”比率决定,脉冲的Mark部分非常短,且具有快速上升和下降的形状。每个脉冲都可以是单独的有效的波形和信号,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产生一个非常短的信号来控制某些事件,也可以生成脉冲串列达到某种功能。如启动单稳态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定时器或功率器件等等。

无论方波、矩形波或脉冲,理想的波形在高和低两个值之间是瞬时变化的。而产生波形的电路因为有物理局限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信号从低值上升到高值然后再下降所花费的时间分别称为脉冲上升时间(rise time)和脉冲衰减时间(fall time)。

三角波 Triangular Wave
三角波顾名思义形似三角形,正向上升与负向衰减的时间相同,相当于提供了50%的占空比,电压幅度与波形的频率决定波形的平均电压。较慢的上升下降斜率相比于较快的,得到的平均电压更低。

锯齿波 Sawtooth Wave
通过改变改变上升或下降的斜率,可以产生非对称的三角波,形似于锯片的齿,称之为锯齿波。下图是二种类型的锯齿波,前面一种是缓慢上升快速下降的正斜坡锯齿波,后面一种是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负斜坡锯齿波。三角波、锯齿波可被用于扫描电路、D类放大电路等场合。

*文中图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