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这是一个古老的简易手动报警器电路,当S1接下时,C1开始充电,当C1充电到大于0.5V(硅管开启电压最小值到最大值一般在0.5-0.7V)NPN管开始导通,从而使PNP管也开始导通,电源加载到扬声器上,由于扬声器其实就是电感,当施加电压时,两端电压会由高变低,电流则会由低变高,这个变化通过R3和C2反馈到NPN管的B极上。当扬声器两端电压下降到一定值时,会导致NPN管的B极低于可以导通的0.5V,这时NPN管开始截止,PNP管也会开始截止,扬声器被关断,在磁场的作用下扬声器纸盆会反向动作,扬声器线圈产生反向电动势,这将会使两个三极管完全截止,经过一段时间反向电动势会消耗,PNP管B极电压慢慢回升到大于0.5V,PNP管再次导通,振荡循环开始。
S1按下时,扬声器的发音频率会由低变高,直到稳定在一个频率上,而松开S1时扬声器的发声频率会由高变低,到某个频率点时停止。原因是C1电容的大小会影响反向电动势的消耗时间,C1电容值越大,按下S1频率上升的过程越长,反之松开S1频率下降的过程越长。改变R3、C2的值可以改变振荡的频率。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或其它意见,可以留言讨论。
上面的示波器照片是,以实验搭建的电路所测得,黄色线为PNP管的C级和扬声器节点的电压,蓝线为NPN管B级电压。看波形是不是很头大,这电路胜在简单,元件少,一装就好,一按就响。
实验电路均为手边的元件,与原图不一样的是,NPN管使用的是S8050,PNP改用了达林顿管MJD127,R2改为22K,C1为220uF,扬声器为3.2欧姆,电源电压为6V。下面是测试视频。
此电路图来源于国外的无线电杂志,里面的分频定时电路有点意思,来简单分析一下。A1是03962A一种适用于USB端口的锂电池充电模块,G1是3.7V的锂电池,C2为220uF电容,SA1是个开关。电路的主要负载用VT1一个NMOS管控制,型号是Si2300DS。DD1是CD4060BE一个带振荡器的十四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器。
CD4060内部振荡器使用RC配置时的典型应用电路如上图。杂志电路中也应用了相同的电路,通过C1、R1和R2使电路产生振荡。根据C1和R2的取值,振荡周期T=22uFx330x2.2=约0.016秒。然后经过7的2次方128分频后从Q7输出,Q7的周期0.016×128=约2秒。再用三个二极管VD1、VD2、VD3和Q8Q9Q10输出并成一个与门逻辑输入。也就是当Q7-Q10同时为高电平时,VT1G极才会为高电平,才会输出带动负载。反映到时序就是每16秒输出1秒。原图片作者正是巧妙使用这个技巧达到定时输出目的。